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dxfw/jlyd/201512/20151201199867.shtml"
德國服務業非常發達,據聯邦統計局數據,2014年德國第一、二、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分別為0.7%,25.7%和73.6%。由于國內服務業有良好的基礎,因此帶動了服務貿易的發展。其服務貿易處于全球領先地位,服務貿易占對外貿易總額(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比例高于其他發達經濟體,2014年為18.42%。據世界銀行統計數字,2002年以來,德國服務貿易金額呈穩步增長趨勢,貿易額占GDP的比重從2002年的12.28%增至2014年的15.76%。一、服務貿易(一)德國服務貿易管理體制。聯邦政府交通部、財政部、教育部、健康部、經濟能源部等部門,分別為交通、運輸、金融、保險、證券、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服務等服務行業的發展提供指導和幫助。其次是通過行業組織對服務貿易進行管理。德國政府資助的機構或者行業組織對服務貿易的協調與管理也很重要。各行業協會、市場研究協會、管理咨詢協會等,負責提供相關領域的專業服務。1、聯邦各部門。聯邦層面,交通運輸方面的主管部門是聯邦交通部,金融、保險、證券方面的是財政部,教育方面是教育部,醫療衛生與社會服務是衛生部,其余則基本劃歸經濟能源部管理。聯邦經濟能源部所轄第五司,也就是“對外經濟政策司”,下設“貿易政策、服務業、知識產權特別問題處”。該處對服務貿易方面的部分職權是:收集全德服貿信息,全面掌握德國服貿情況,協調政府各部門和經濟部內部在服貿領域的政策和促進措施,代表德政府在歐盟和世貿組織內參與談判和協商,負責德服貿的統計和信息發布。聯邦經濟能源部下設的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GermanyTradeInvest)具體負責服貿發展促進工作,該機構是德國促進外貿和在德投資的官方機構,其主要職責是:在海外推廣德國作為經濟與技術投資地的優勢;為德企提供海外市場信息;為有意在德投資的外企提供信息和咨詢,其為德企所提供的海外市場信息包括主要市場與行業分析、經濟與稅法信息、海關與關稅條例、國際項目、招標和商業聯系、實用商業建議等。除上述機構外,同服務貿易相關的政府機構還有:聯邦經濟能源部下設的聯邦經濟與出口管理局(BAFA)、德國國際合作有限公司(GIZ)等機構負責服貿促進項目實施工作。2、行業協會。德國的各個行業幾乎都有自己的協會組織,尤其是商業領域、服務業領域注冊的協會對其行業的發展、法律法規的制訂以及促進內外交流、提供信息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服務業相關的主要協會有:(1)德國工商總會(DIHK)。德國工商總會是德重要的經濟團體之一。其主要任務是維護工商業主的整體利益,促進工商業經濟的全面發展。其主要職能是:與聯邦政府和聯邦議會及歐盟等國際組織保持聯系,通過對重要經濟和法律政策表態,參與和影響德經濟政策的形成和制定;通過建議、鑒定和報告等形式向有關部門和企業提供咨詢和幫助,并舉辦各種研討會,交流信息;負責制定職業學校的教學大綱和考核標準,并對學徒進行考試和頒發技能證書;提供設立駐外商會或代表處,促進對外經濟合作與交流。德國工商總會為向德國中小型企業開拓世界市場提供統一的世界范圍的服務,其服務內容包括咨詢、廣泛范圍的地址搜索、關于各有關國家的詳細信息、聯系安排與當地政經界的接觸,以及為企業提供詳盡的市場分析、銷售與法律咨詢、重要的博覽會展覽會活動概況等。(2)德國貿易展覽協會(AUMA)系德國展覽業界的代表性組織,其成員包括展覽組織、觀眾協會和展覽會公司。其主要任務是:向國內外對德國展覽會感興趣的個人或團體提供信息和咨詢服務、維護展覽業界的利益、推廣德國各展會的項目、提高展覽市場透明度、代表官方參與海外展會等。AUMA擁有廣泛的展覽信息和來自各方面的對展覽業的支持,出版多種刊物、同時還對個體參展商在選擇展覽項目方面提供咨詢。除此之外,還有德國外貿批發商協會(BGA)、德國零售業外貿協會(AVE)、德國直銷聯合會(HDE)、德國聯邦采購與物流協會(BME)、德國信息經濟、通信與新媒體協會(BITCOM)等眾多協會組織,它們在德國經濟生活包括服務貿易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二)德國服務貿易相關立法情況。德國政府在聯邦一級和州一級法律基礎上,編制《電信法》、《建筑法》、《招投標法》、《銀行法》、《保險法》、《多媒體法》等行業性法律法規為服務業發展提供公平、規范的法律環境。德國政府還通過了《電信服務數據保護法》,并根據發展信息和通訊服務的需要對《刑法》法典、《傳播危害青少年文字法》、《著作權法》和《報價法》等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補充。為適應歐盟統計要求,德國于2000年12月頒布了《服務業統計法》,并于2001年開始對上個報告年度進行了首次服務業結構年度統計調查。2002年8月,德國又頒布了《特定服務業景氣統計法令》,規定自2003年第一季度起,開始實施特定服務業季度統計調查,進一步完善了德國服務業統計,為更好地掌握德國服務業的經濟實力、結構特征和發展狀況提供了可靠依據。每一部法律或法規都對行業的運作和行為做出了嚴格的規定。服務行業的立法工作,由所涉行業主管部門負責收集信息、征詢相關行業商協會意見、提交法案,交由立法機構經過立法程序變成正式法律付諸實施。(三)重點發展領域。1、信息與通訊技術。德國是歐盟第一大經濟體,其信息與通訊技術(ICT)產業起步早,發展快。就其銷售規模、產業范圍、成長潛力、研究實力和員工素質而言,該產業在歐洲都位居第一,約占歐洲20%市場份額,是歐盟最大的信息通信產品與服務出口國。德國還是歐洲軟件業中心,占歐洲市場的24.5%,無論客戶群還是生產商規模都居歐盟國家之首。在世界市場上,其ICT產業位居第四,約占全球總份額的5.5%。據德國信息通信和新媒體協會(BITKOM)估計,2014年德ICT行業產值(包括設備及服務)為1550億歐元,同比增長1.5%;相關企業9.1萬家,從業人員約100萬人。2、旅游服務。旅游業在工業欠發達和遠離工業和服務業中心區的地區是重要的收入來源,它對創造就業、保持和促進地方經濟實力有很大作用。從中獲益的不僅是當地旅店業,還有零售業和各種服務行業。2014年,旅游業從業人員為490萬,占德國就業總人數的12%。2014年,在德國共有4.24億次旅店過夜住宿,住宿者為國內外客人,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3%,其中,國內客人住宿同比增加2.5%,達3.484億次,國外客人住宿次數為7558萬次,同比增加5.1%。3、運輸、物流服務。據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的數字,2014年在“運輸和倉儲”業從業人員為210萬,從業人員同比增加2.1%。德國是歐洲最大經濟體,也是歐洲最大的物流中心。由于地處歐洲中心,擁有1.25萬公里高速公路,4萬公里鐵路和0.745萬公里水上運輸線路,可為整個歐洲5億多人口提供物流服務,其中一半人口能做到隔夜送到。(四)德國服務貿易促進及便利化措施。德國服務貿易發達,是繼美英之后全球服務貿易第三大出口國。德國政府對服務貿易采取了多種發展促進政策及便利化措施,主要體現為促進、扶持本國服務業發展并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同時對關鍵行業和領域采取一定保護措施。1、財政支持。為提高服務業競爭力,德國政府每年都要從聯邦財政中撥款加大對服務業的投入。財政撥款主要用于新產品研發、市場營銷(包括開辟海外市場、舉辦各種推介活動、建立業務聯系等)、提高產品質量等方面。一些具體項目和措施包括:(1)促進企業國際化。為幫助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德國聯邦經濟部自2010年起針對知識密集型中小企業推出“國際化”促進措施。來自電信、數據處理和建立數據庫、傳媒服務、法律、經濟、稅務、企業咨詢、廣告、工程、建筑、涉及服務、行業培訓和進修等領域的企業,在舉辦信息推介、市場營銷、經營管理培訓等活動時,可獲得政府資金補助。德國聯邦經濟部委托德國聯邦經濟與出口控制局負責這類項目的實施。(2)促進研發、革新。德國推出的一系列促進研發和革新措施同樣適應于服務行業。比如2006年8月啟動的“高科技戰略”,統一協調包括教育研究、經濟、衛生和環境等領域的科研政策,使科技創新能夠更好地轉化為生產力。再如中小企業創新核心項目(ZIM),為中小企業和企業與科研機構間合作開展科研創新項目提供資助,科研內容不受技術領域限制。此外德國政府還不定期推出其他一些鼓勵中小企業研發的措施,如中小企業創新項目(KMU-innovativ)、研發津貼和促進創新管理項目等。2、加快服務業標準化建設。為推動德國服務業拓展國際市場,促進德服務出口,德國政府于2009年在德國工業標準(DIN)框架內成立服務業標準委員會(NADL),負責對企業和終端客戶制定服務標準做一些基礎性工作。德國聯邦經濟部作為該機構咨詢委員會成員,協同配合其相關事務。同年還成立了服務業協調機構(KDL)專業委員會,其職責是:作為中心機構,對德國工業標準框架內服務業領域與標準化相關的所有活動進行整合、系統化和協調統一。服務業標準化相關議題包括:教育服務、革新管理、房地產經紀服務、工程學服務、評級服務、中醫、旅游業等。3、金融、咨詢類一般對外貿易促進政策,也同樣適用于服務貿易。包括:實行優惠稅率或免稅,給予出口津貼、發放出口信貸、建立國家擔保出口的貸款制度,以及對遭遇風險的出口商給予補償等等。此外,德國政府還通過建立外貿服務機構,提供貿易咨詢服務等方式來促進服務貿易的發展。4、對本國服務貿易采取一定保護措施。德國政府為保護本國市場的穩定和國內企業的利益,采取限制國外投資者進入和促進本國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并行的政策措施。通過制定審計、會計、稅務咨詢等專項法律設立較高的準入門檻限制外國投資者的進入,如對于投資于毒物品和某些批發零售業等特殊行業的外來投資者設立特殊的審批程序。5、外匯管理。德國自1958年起實行貨幣自由兌換制,因而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外匯管制。企業和個人可以自由持有和買賣外匯。政府對企業或個人的外匯匯出也沒有限制,企業或個人可通過銀行將其帳上的存款匯出德國,但超過12500歐元的匯款(進出口業務除外),負責匯款的銀行必須向州銀行申報,并說明匯款理由。6、人員流動。金融危機給德國經濟帶來較大影響,對各個行業產生了不同程度到的沖擊,加劇了就業市場的嚴峻形勢。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同時解決本國長期以來高層次、高學歷專業人才匱乏的難題,德國政府加快了引進外來人才的步伐。2008年底,德國政府通過了“工作移民行動項目”新政策,對外國精英人才更加敞開懷抱。享受特別優惠的首先是來自歐盟9個新成員國的大學畢業生,自2009年1月1日起,德國就業市場向他們全面開放,無須審核這個工作崗位是否應優先考慮接納具備同等條件的德國籍公民。而對于來自非歐盟國家的經營人才,德國則努力降低門檻,放寬到達德國后第一年年薪要求等政策,以期吸引更多的外國精英到德國就業。(四)與我服務貿易情況。根據德意志聯邦銀行統計數據,2009至2014年,德對我服務貿易出口額穩步增長,出口額及增速均高于亞洲其他主要國家。2014年,德對我服務貿易出口收入為88.53億歐元,同比增長23.2%。根據2012年產品分類統計,德對我服務貿易出口主要產品按金額大小排序有技術、運輸、建筑、管理、保險、金融等。由于數據不全,德意志銀行沒有從我國進口服務的總額。根據產品分類統計,2012年德從我國進口服務金額達到上億歐元的主要有運輸、技術、商業、管理、建筑、廣告和博覽會。盡管數據不完整,從現有數據可以看出,中國是德國在亞洲最大服務貿易市場,無論是貿易額和增速均大幅高于其他亞洲國家。中德兩國應進一步拓寬服務貿易的合作領域。德國在高端制造業方面屬于世界領先水平,高端制造業延伸出的生產性服務業包含工業設計、市場調研、軟件開發等領域,都是雙方未來可以深入合作的重要領域。同時,中國應抓住德國服務外包產業向外轉移的機遇,積極推進配套設施建設,加快制定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提高研發能力,建立和完善服務質量標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從而有力把握這一契機。此外,服務貿易不同于貨物貿易,進行合作時多涉及文化因素,中德雙方應搭建更廣闊的文化交流平臺,促進人文文化和信息交流,從而使德國對我有更全面更正確的認識。(五)德國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情況。德國在歐洲擁有第二大的服務外包市場,約占整個歐洲服務外包市場的四分之一,其市場規模僅次于英國。德國的服務外包市場主要以信息技術、制造業和金融業外包為主。隨著經濟復蘇、人口結構變化的影響,低成本、高效率的德國服務外包市場將進一步發展成熟。而隨著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將為傳統的服務外包產業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據聯邦統計局數據,2014年德國12%的企業已經使用云技術。目前,云計算開支占德IT行業開支5%,2013年約46億歐元,專家估計到2017年將增至180億歐元,其中,云服務將達109.1億歐元。與此同時,德國開始引入工業4.0戰略,即將物聯網及智能服務引入制造業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云計算、物聯網的發展將催生大量新的服務外包市場,使更多行業的企業有條件進入該市場。云計算服務本身就以服務外包形式提供。而物聯網使得城市交通、家居生活、物流、農業生產等生產生活的各個環節得以數字化和智能化,一方面產生了大量的軟件開發和數字資源利用,擴大了現有信息服務外包(ITO)市場,另一方面使得當前難以進行服務外包的行業能夠廣泛采用服務外包方式進行運營,如跨國跨地區的遠程倉庫管理、遠程醫療等。然而,云計算、物聯網也使得產品核心技術無法獨享,大量傳統服務外包企業將因無法應對而被淘汰。此外,云計算、物聯網模式下的共享,將造成信息不安全隱患,將直接造成服務外包企業的成本負擔。德國軟件信息服務業的大型企業名錄如下:1)SAP;2)SUSELinux;3)NativeInstruments;4)Steinberg;5)Nero;6)MAGIX;7)LaserSoftImaging;8)SoftwareAG;9)Netviewer;10)Celemony;11)Ashampoo;12)GDATASoftware;13)Moove;14)EwidoNetworks;15)Neofonie;16)Alfabet;17)Beckhoff;18)ABAS;19)CipSoft;20)Nemetschek;21)Saperion;22)IDSScheer;23)MentalImages;24)YellowTAB;25)OrgaSysterms;26)YectorInformatik;27)LHSTelekommunikation;28)DataBecker;29)EPAMSysterms;30)Brokat。二、展覽業概況(一)德國展覽業概況。德國是世界展覽大國,擁有26個大型展會中心,根據全球展覽業協會統計,全球平均每年舉辦3萬多場展覽會。德國每年在本國舉辦約300場展覽會,其中國際展和國內展各半。但世界三分之二的頂級行業展覽會在德國舉辦。德國的國際展會上約有一半以上的參展商來自海外,其中三分之一來自歐洲以外的國家。約四分之一觀眾來自海外,海外專業觀眾比例高達30%。此外,德國展覽會主辦機構還積極從事海外展覽業務的拓展,近年來每年在海外舉辦展會約250場左右。據德國經濟展覽業協會(AUMA)統計,在世界范圍內影響較大的210個專業性國際貿易展覽會中,有150多個是在德國舉辦的,每年吸引約18萬參展商和1000萬觀展者。德國的注冊展會企業年營業總額超過30億歐元,世界展覽企業營業額前十大公司,有五家在德國。德國展覽場館集中,形成了規模效益,10個展覽中心的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11個展覽中心的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全球5大展覽中心有3個位于德國,即漢諾威、法蘭克福和科隆展覽中心。2014年德國貿易展覽業收入,即各展覽公司收入總和為34.5億歐元,較2013年的32億歐元增長7.8%。排名前五位的展覽公司分別是法蘭克福展覽公司5.54億歐元,杜塞爾多夫展覽公司4.12億歐元,慕尼黑展覽公司3.09億歐元,漢諾威展覽公司2.81億歐元,柏林展覽公司2.69億歐元。同時,2014年這五家公司在全球展覽業公司收入中分別排名第四、五、八、九、十位。(二)主要管理措施。德國展覽業發展以市場為主導,德國政府特別是聯邦政府并不直接參與到展會的具體運作層面,也不會給予展會直接的財政支持。但不可否認德國政府在展覽業發展過程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這主要表現在德國政府為展覽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框架條件:1、在管理方面,政府通過德國展覽業協會對德國展覽業進行宏觀調控,其主要職能包括制定嚴格的行業規則制度和相應的評估指標;發布會展相關信息,確保展會市場透明公開;支持中小企業到海外參展;組織展覽業專業人才的教育與培訓;統籌協調展覽業的專業調研。2、德國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展覽場館以及配套設施建設。由于展覽場館以及配套設施屬固定資產,資本投入大,回收期長,投資風險大,私人資本或社會資本不愿或無力承擔。德國的展館基本都是由各州和地方政府投資興建,但政府不直接參與展館的日常運作,而是以長期租賃或委托經營的形式把展館的經營權交給大型會展管理公司,同時場館配套設施也由地方政府投資建設,保證了展覽場館交通、住宿、餐飲等配套服務設施齊全、便利等。3、地方政府一般也是展會公司的最大股東,但政府不參與展會公司具體的決策,只是通過監事會對其進行監督,展會公司實行企業化管理。如漢諾威展會公司的50%股份屬于下薩克森州,49.9%的股份屬于漢諾威市,展會公司監事會成員包括漢諾威市市長、下薩克森州經濟部、司法部、財政部等3個部委的部長等人。4、各級政府首腦積極配合展會的市場營銷和宣傳,如德國總理每年均參加漢諾威電子展和工業展的開幕式等活動,為展會提升影響力和知名度。(三)參展促進政策。1、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德經濟部與德經濟展覽業協會每年制定一個“海外參展計劃(Auslandsmesseprogramm)”,來落實促進德國企業赴海外參展。德經濟部每年的預算中包含一定金額的“海外參展項目”補貼。其基本工作程序如下:(1)在德經濟展覽業協會(AUMA)下設海外參展計劃工作組。工作組成員來自:德國經濟部、農業部、外交部、聯邦政府新聞和信息等部門及AUMA、行業協會和相關經濟團體、州政府。(2)由海外參展項目工作組確定海外參展計劃名單。工作組每年召開兩次會議,參照政府部門(經濟部和農業部等)、AUMA、各行業協會和經濟團體的意見,擬定和修改下一年度海外參展計劃,該計劃由德經濟部、農業部以正式文件對社會公布。(3)將海外參展項目的組織外包給承辦單位。德國政府批準23家組展公司,有資格投標每年政府確定的海外展覽項目的組織。組展公司向海外參展項目工作組投標,中標后,企業獲取政府資助,并著手組織德國企業,赴海外參展。(4)海外展覽項目和企業參展形式多樣。①企業聯合出展。這是最普遍的企業參展形式。參展企業在空間上集中起來,并布置一個聯合信息臺;形成德國企業參展團。企業聯合出展成行的條件是,企業必須在展會開幕前6個月簽訂好參展協議,必須有10家以上企業報名。②專題展出。展示某一專門經濟領域,也設置信息臺。③信息臺。是最簡單的參展形式,只設置一個信息臺,相當于一張“德國經貿名片”,表明德國加強和展覽地經貿聯系的愿望,信息臺由AUMA委任專業人士,向來訪者介紹德國企業和產品,信息臺設施、人員費用都來自政府支出。④商務中心。是一個擴展信息臺,企業可以在信息臺擺放說明書、樣品,并可設人和潛在客戶商談,但要支付一定費用。⑤經濟專題活動。當某些國家沒有適合德國企業的展覽會,但德國企業又需要宣傳某一市場領域的時候,德國政府就會選擇資助運作經濟專題活動,表現形式包括德國技術展(TECHNOGERMA)和德國消費品展(KONSUGERMA)等。(5)對中小企業參展提供補貼。德中小企業參與國際展覽活動,可獲最高不超過參展費用50%的資助,采取事后報銷方式,具體由各聯邦州執行。2、緊扣國家產業政策。近年,德國開始引入工業4.0戰略,即將物聯網及智能服務引入制造業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這一戰略及相關的智能物聯產品迅速在CeBIT、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柏林國際消費電子展、軌道交通展等國際知名展會上得到充分體現。這些展會成為全球最新、高端智能物聯產品展示和交流平臺。展覽主辦方在展位分配政策和媒體宣傳方面均向“高大上”企業和產品傾斜。為配合工業4.0的產業發展趨勢,漢諾威展覽公司2015年在柏林首次舉辦“全球大城市智能解決方案大會”,成功將其打造為全球最大的、集研討和展示于一身的城市智能解決方案平臺。3、投資改建場館。德國很多展館建于二戰以后,部分展館早已不適用于現代化展覽。未來幾年中,德國展覽業將在本土投資數十億歐元,翻建和擴建現有場館,使其成為現代化、多功能展覽會議場館。杜塞爾多夫展覽公司、法蘭克福展覽公司、漢諾威展覽公司以及慕尼黑展覽公司將分別投資6億、5億、4億和2億歐元改造展館。AUMA主席曼內克斯認為場館改造迫在眉睫,以應對亞洲會展業的迅速崛起。4、推動展覽數據公開透明,增加展覽公信度。德國貿易展覽數據審核始于1966年。隸屬于AUMA的展覽數據自愿認證協會(FKM)為開展展覽數據第三方審核制定了系統科學的辦法,經過不斷修改完善一直沿用至今。近年,德國大力推廣使用經過審核的展覽數據。德國每年經過審核的展覽約有200個,這些展覽均獲得審核標識,在網站及相關出版物上大量使用。AUMA在其網站建立公開展覽數據庫,任何人可上網查詢經過審核的數據。數據審核標識的推廣使FKM網頁瀏覽量在短期內增長了5倍,增加了展覽數據的透明度,提高了展商和觀眾的參展效益,對展覽本身也起到很好的廣告宣傳作用。(四)德國展覽業主要行業組織、企業及知名展會。如前文所述,德國貿易展覽協會(AUMA)系德國展覽業界的代表性行業組織。德國主要展覽企業包括:法蘭克福展覽公司、慕尼黑展覽公司、杜塞爾多夫展覽有限公司、漢諾威展覽公司、科隆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等。知名展會包括:漢諾威消費電子、信息及通信博覽會、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法蘭克福展覽會、慕尼黑國際物流展、柏林國際消費電子展、柏林旅游展、紐倫堡國際創意發明新產品展等。三、服務貿易統計數據據德意志銀行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居民的國際旅游消費支出高達1700億美元,超過美國的1120億美元和德國的920億美元,躍居世界首位。自2000年以來,中國在國際旅游消費方面的支出呈現平均每年20%的增幅,而同期美國和德國的增速僅為4%左右。2000年,中國僅占到國際旅游消費市場的2.6%,而到2014年該數字已增至13.2%,并有進一步增長的趨勢。然而,中國的人均國際旅游消費支出仍明顯低于美國、德國。德國旅游業協會公布的報告顯示,在亞洲國家中赴德旅游領域,中國居首位。2014年,中國游客在德國共有203.3次萬次旅店過夜住宿,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500萬次。其中,2014年中國居民在德免稅品消費支出位居第一,為5.6億歐元,占到德國免稅品總收入的35%,其次為俄羅斯和瑞士。
關鍵字標籤:德國旅行社行程規劃
|